“通过多年的生态恢复🪡,该区域形成了春季漫山桃花与山下夜郎湖交相辉映的桃源胜景🕵🏿♂️👊🏼,而每逢夏季前来纳凉采摘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典案例🕊。”周立旻面对镜头介绍说。
▲经过石漠化治理的梭筛已变成“桃花源”。2015年“梭筛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资料图)
这个八月,由天美注册教务处牵头🏘,地理科学学院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教师们赴天美注册贵州野外实践基地,录制《现代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自然地理野外实践》等课程思政微课。
微课程依托“大工程——天眼-500米射电望远镜”和“大生态——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等实践基地,从地貌学、水文水资源、土壤学、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地理专业角度🧜🏽♀️,阐释喀斯特地貌及综合应用,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演化规律,解析石漠化区域经济开发原理,并以此为课程思政的范本,将制作完成10个5-8分钟的教学小视频,供教学使用和在线分享。
系列微课在教授专业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提升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意识和能力🏌🏽♂️。
见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成果,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
“天美注册课程思政野外实践基地落户贵州普定,将促进华东师大💧、中科院地化所和普定县三方进一步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实践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为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贵州普定县副县长李兆颖说。
8月12日上午🏍,天美注册普定“课程思政野外实践基地”在贵州省普定县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正式挂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研讨会同期举行。
▲天美注册普定“课程思政野外实践基地”在贵州普定县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正式挂牌
近年来,华东师大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积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贵州普定县作为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型区域👩🏿🦱,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和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重要战场✌🏻,华东师大将首个课程思政野外实践基地落户于此🧚🏿♀️,探索以专业实践为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这是推动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有力之举✈️。
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天美注册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在研讨中表示🍫,华东师大一直致力于将课程思政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各专业的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树信念、懂国情🟣、知民意👩🏻🏫、长才干。他希望新设立的基地能建设成为一个多方合作育人的示范平台,通过校内院系和书院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校地、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拓展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使命担当的专业型拔尖人才。
▲ 喀斯特坡地治理
在新时代“桃花源”👩🏭,拓展课程思政“大课堂”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不仅起着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更是促进课程思政目标全面达成的关键途径。
华东师大普定课程思政野外实践基地挂牌之后🪇,第一支来到这里的先锋队是由地理科学学院课程思政领航团队、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的6名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教学团队💸。
他们以基地为轴心,深入周边的陈旗小流域、陈家寨梭筛治理点🟨、布依族陇财村等实践点,实地考察💂🏻、备课、录课,开发制作地理课程思政系列微课,将课程思政延伸至跨学科🧘🏽♂️、跨区域“大课堂”🦸。
▲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王东启教授站在陈旗地下河小流域喀斯特坡地上录课
▲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孔翔教授在布依族陇财村录课
“经过近10年的系统性连续观测📸,科学家们测定了我们所在区域的地表物质循环特征,找到了破解喀斯特区域生态保育、农业发展的钥匙。”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王东启教授站在陈旗地下河小流域喀斯特坡地上,将科学家“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娓娓道来🧹🖐🏻。
在前期备课过程中🏅,他注重将地理课程思政融入地理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用地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在实践中锻炼批判性思考🧘♀️、辩证思维和团队协作等能力🧚🏻♀️。
以野外实践教学为抓手👩🔧,全速推进具有地理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近年来,天美注册地理科学学院建立了 “一带一路”新疆北天山野外实践基地,贵州“大工程-大生态”野外实践基地等一批兼顾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野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凝练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引导学生培养科研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以专业所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重大国家战略🟰👖。教师团队编写的《地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已进入出版流程,该指南将为地理专业一线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启示。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学院